專欄連載Column

2018-04-05

第40期 找出答案的過程 比答案更重要

  高爾夫是擁有最多教學理論的運動項目,其他運動例如網球、棒球或是籃球,當然也會有所謂技術的理論,但不會像高爾夫那麼多各種複雜的理論,多到可以出書出雜誌,加上球桿的差異,形成一種獨特的生態。這是因為在球場上執行擊球時,理論上不會受到對手影響,因此結果的好壞都是由自己造成。所以當打出來的球結果不如預期時,大多數球友比較傾向於這球失誤是「沒打好」,也就是技術上的失誤。

  然而在球場上,球沒打好,與打出來的結果不好,可不只是揮桿技術的問題。

  例如,下場時遇到球位比較雙腳更低的側坡球位,該如何處理?常見的建議,是選長一號的球桿,稍微瞄向目標右側,準備時雙腳膝蓋彎曲蹲低一些,讓上半身放低。揮桿時為了維持身體平衡,會稍微縮減揮桿幅度來打。

  然而若從這一洞想要打出好成績的角度來看,這些可能完全是錯誤答案。例如說,如果傾斜只有一點點,或許根本不需換球桿,如果傾斜很大站都站不穩只能用半揮桿時,是否因此要拿長兩號來打?如果還是百桿族,遇到太傾斜的球位或許該考慮先送回球道。此外,陷入這種斜坡大多也是在粗草區中,如果球浮在草上是否可以積極一點來打,如果球埋得很深是否該考慮放回球道就好?

  此外,每個球員的揮桿能力與實際執行力也不相同。在電視上看到老虎伍茲在果嶺邊打小高拋,不代表你這樣做也會有效果。球員本身的執行能力、還有當日的風向、目標區的障礙分布,或是打比洞賽時,也會對選桿與打法造成影響。離果嶺多遠也是考慮因素,一旦來到果嶺邊,離旗桿更近,需要的準確度越高,因此判斷要用哪種打法,選擇何種路線來靠近果嶺,往往比執行揮桿本身更重要。

  正因局勢與環境千變萬化,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目標也不一樣,所以不論是揮桿動作的調整,或是下場打球時做選擇,事實上都不存在標準答案。

  真正能幫助球友學到東西的課題,通常是遇上問題時,如何找到「成功機率更高的方式」的建議。面臨選擇時,從最終想要的結果開始回推,才能找出合理的做法。能夠磨練或學習這樣的判斷力,比擁有現成答案更重要,也比去爭執誰對誰錯更有意義,因為沒有標準答案,高爾夫才會那麼迷人。